返回海大首页

中国科协起草《科学家行为准则》

发布于:2006/05/31 浏览次数:0

    为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群体中形成良好学风和职业道德,中国科协通过调研起草了《科学家行为准则》草案。这是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日前在中国科协“七大”作工作报告时透露的。如何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一直是这两天代表们会上会下关注的热点。

   中国科协“七大”的工作报告用较大篇幅关注科技人员职业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呼吁制定有关科学道德公约和规范,推动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员诚信档案。

   中国科协“七大”倡导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并明确提出:创新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掺杂任何主观和私利成分,必须坚持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科学方法,坚决反对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更不能自甘堕落地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唯利是图;要建立合理的同行评议和成果评价体系;要在尊重个人选择、发挥个人作用的同时,强化完成国家任务的责任和团队协作精神。

   陈佳洱院士说,学术不端行为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现象,它有社会环境、机制和个人三方面的原因。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张开逊同意他的观点。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这三个方面同时入手,忽视了哪一个都不可能最终解决。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清华大学教授周济认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是社会浮躁风气与商业投机心理影响到了科研领域,使本来应该是探索未知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变成了急功近利的事情。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个别学者公然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或做一些毫无创新、废话连篇、无意义的所谓“研究”,制造“学术泡沫”。这些不良现象在一些学术研究领域像病毒一样传播,侵蚀着该领域多年传承下来的好传统、好学风。

    另外,他觉得治理学术腐败,要反思相关体制中是不是存在某些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弊端,比如追求短期效益的评价机制,真正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不是简单的根据论文数量一刀切。

    科学研究是个漫长的过程。“十年磨一剑,未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后,泰山不可挡。”周济很欣赏这两句诗,觉得对于潜心从事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座右铭。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认为,目前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惩治不严”。在《工程院院士通讯》上,她曾看到过一位外籍院士写给宋健院士的一封信。外籍院士在信中说,如果一个科研人员做了一件坏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下不为例”,就会让年轻人无法辨别是非曲直。他们会觉得这么严重的问题原来也可以“下不为例”,那犯一次也是可以的。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最高学术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学部,在几年前都曾发布《院士道德自律公约》,试图对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院士群体进行学术道德方面的规范。在钱易看来,不管是对院士群体的规范还是对普通科技人员的约束,都“太软”。总是说“我们不主张如何、我们不赞成如何”。她也和其他院士交流过这个问题,都觉得应该把“不主张如何”变成“如果违反将会如何”。钱易认为,在制度层面上应该有奖惩条例,建立制度、规章不是为了处罚,而是防微杜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