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7/04/18 浏览次数:1
上海海洋大学申报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公示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 项目名称:东黄海鲐鱼资源管理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员:1陈新军,2李纲,3李曰嵩,4邱盛尧,5李建生,6官文江,7雷林,8丁琪,9黄宝善,10林东明,11高峰,12李圣法,13严利平,14刘勇,15许柳雄
主要完成单位:1上海海洋大学,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3烟台大学,4中国远洋渔业协会
项目简介:
鲐鱼(日本鲐)是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中上层鱼类,年产超过20多万吨;也是中日韩共同关注的重要渔业种类。科学养护和管理近海渔业资源,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已成为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主题,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该项目综合渔业资源学、物理海洋学、资源经济学等学科,围绕鲐鱼资源养护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生态系统动力学、资源量评估与管理策略等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成果,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为近海鲐鱼资源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国内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渔业资源经济学等学科。
主要技术创新点:1)东黄海鲐鱼种群判别及资源监测体系建立。利用框架形态法和基因技术对日本鲐种群进行了判别,提出了东、黄海鲐鱼存在东海西部和五岛西部两个种群的观点;首次运用耳石截面对鲐鱼年龄进行鉴定,提高了年龄鉴定的准确率和成功率;建立了以生产船为基础的资源监测体系,系统开展鲐鱼资源渔场生产性调查与监测,对渔获物组成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鲐鱼资源养护管理和中日、中韩渔业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2)鲐鱼资源丰度年间变动机制及重要生境空间分布。分析了海洋环境、拉尼娜现象等对鲐鱼资源丰度的影响;采用栖息地指数模型,推测鲐鱼索饵期重要栖息地的时空分布,模拟不同气候模态下鲐鱼栖息地迁移及其范围变化,为科学管理鲐鱼资源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3)鲐鱼早期生活史过程的生态动力学。首次建立了基于个体的鲐鱼早期生活史过程的物理-生物耦合模型,系统分析物理、生物因素对鲐鱼数量种群变动的内在动力学规律,诠释了鲐鱼仔幼鱼集群和输送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发展了渔业海洋学。4)鲐鱼资源评估及管理策略。首次在国内应用基于贝叶斯的剩余产量模型对东、黄海鲐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估,结合不确定性对管理策略做了风险评价;同时,结合社会和经济等因素,开展鲐鱼资源的生物经济学评估,提出了鲐鱼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策略;提出了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理论与方法,并对东海区渔业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为我国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成果推广及应用: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边研究边推广边应用,1998年开始在国内大型灯光围网渔业企业中推广应用,覆盖率达100%。据统计,1998-2016年累计捕捞产量62多万吨,产值34.2亿元,经济效益显著。资源监测与评估报告于2010年起被国家渔业主管部门采用,为中日、中韩渔业谈判和保障我国渔业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理论和成果载入全国高等院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的专业教材。
知识产权及专利:发表论文和专著等130篇(部),其中著作6本,SCI和EI论文12篇,学位论文13篇。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项。为中日、中韩国际渔业谈判提供资源分析报告14份,为政府部门及有关企业编制作业渔场分布图19本。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8名。
知识产权情况:
序号 | 国别 |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号 | 名称 | 是否核心专利 | 有效状态 |
1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200910046983.1 | 一种鲐鱼耳石横截面切片的制作及其年龄鉴定方法 | 否 | 到期失效专利 |
2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201310451036.7 | 多级厚度定位切取刀器 | 否 | 有效专利 |
3 | 中国 | 实用新型专利 | ZL201620707706.6 | 一种卵母细胞集聚器 | 否 | 有效专利 |
4 | 中国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2009SR029698 | HY-1B卫星遥感近海鲐鱼渔情速报服务系统 | 否 |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
5 | 中国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2009SR029696 | HY-1B卫星遥感海洋渔业海况信息速报服务系统 | 否 |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
6 | 中国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2011SR048428 | 基于遥感水质的东黄海鲐鱼渔场速报服务系统 | 否 |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
7 | 中国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2012SR122480 | 东黄海渔情预报及渔捞日志应用系统 | 否 |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
8 | 中国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2013SR162763 | 近海渔情预报软件V1.0 | 否 |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
9 | 中国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2015SR052250 | 移动式电子海图系统1.0 | 否 |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
10 | 中国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2015SR237355 | 移动版海洋渔海况软件V1.0 | 否 | 其他有效知识产权 |
2、 项目名称:中华绒螯蟹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
主要完成人员: 1王成辉,2张根玉,3马旭洲,4陈立侨,5王锡昌,6魏华,7张友良,8黄志峰,9李思发,10严银龙,11欧阳杰,12钱永言,13朗月林,14黄春,15沈亚达
主要完成单位:1上海海洋大学,2上海市水产研究所,3华东师范大学,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5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6上海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7上海崇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8明光市永言水产(集团)有限公司,9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10上海福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项目简介:
所属技术领域: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是我国特产水生动物,饱孕浓厚的中国文化情结,经济效益巨大。然而,河蟹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种质的混杂,严重威胁产业的持续发展。上海历来是我国重要河蟹种源基地,但长期处于有种源、无良种的窘境;上海的河蟹产业还存在蟹种产量低、成蟹规格小质量差等短板。而在全国,河蟹产业还存在大规格亲蟹繁育技术未突破、良种稀缺、蟹饲料鱼粉源短缺、蟹加工落后等突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从绒螯蟹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入手,发掘和建立良种选育核心群体,选育新品种,并集成创新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以保障河蟹产业持续和谐发展。主要成果如下:
1、收集了国内外绒螯蟹种质资源,系统研究其表型和遗传特性,发掘并建立新品种选育的核心群体
先后收集国内外绒螯蟹种质资源群体共203份,建立了代表性最丰富的绒螯蟹种质大数据库;创新并运用种质分析技术,国内外首次探讨了水产生物的表型性状差异(PST)与分子遗传差异(FST)的关系,比较分析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的线粒体基因组,剖析了绒螯蟹的分类与地理分布格局,阐述了种质资源变迁规律;发掘并建立了新品种选育的核心群体。
2、创立了“系内群体选育+系间配套杂交”河蟹配套系育种技术,选育出“江海21”国家级新品种,改变了上海长期以来河蟹有种源、无良种的局面
基于奇、偶年各A系和B系选育核心群体,建立了具有创新性的“系内群体选育+系间配套杂交”河蟹配套系育种技术,选育出生长快、步足长、额齿尖的 “江海21”国家级新品种,改变了上海长期以来河蟹有种源、无良种的局面,并已在全国14个省市区推广应用。
3、集成创新多项河蟹产业关键技术,良种+良法配套,开创了上海生产优质清水大闸蟹的局面,并在全国应用
突破并推广了大规格亲蟹繁育技术;研发出植物蛋白源合理替代鱼粉的饲料配方和生产技术;突破了上海蟹种高产培育和大规格优质成蟹养殖的技术难题,并在全国推广应用,结束了崇明“乌小蟹”、郊区无大蟹的历史;研制出1套蟹肉机械化分离关键装备、2项河蟹加工新工艺及7种河蟹加工新产品。
本项目获水产新品种1个,发表论文71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转化专利2项,转化品种使用权3家,制订地方标准1项。近三年新增直接经济效益23.89亿元、新增利润6.15亿元。应用本项目“良种+良法”生产的产品参加历届中国河蟹大赛,获奖逐年增多,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社会效益显著,为中华河蟹文化增添了科技光彩。
知识产权情况:
序号 | 国别 |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号 | 名称 | 是否核心专利 | 有效状态 |
1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0710047325.5 | 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分子遗传鉴别技术 | 是 | 有效 |
2 | 中国 | 水产新品种 | GS-02-003-2015 | 中华绒螯蟹“江海21”水产新品种 | 是 | 有效 |
3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310237853.2 | 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池塘生态育苗方法 | 是 | 有效 |
4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110413782.8 | 中华绒螯蟹三个配套选育系的建立和选育方法 | 否 | 有效 |
5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110413783.2 | 一种提取河蟹绒毛DNA的方法 | 否 | 有效 |
6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410112945.2 | 一种高品质河蟹养成池塘的建造方法 | 否 | 有效 |
7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210232757.4 | 一种河蟹机械式壳肉分离方法 | 否 | 有效 |
8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310589180.7 | 一种蟹肉风味料及其制备方法 | 否 | 有效 |
9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410322054.X | 一种用于饲养河蟹的饲料 | 否 | 有效 |
10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110303966.9 | 中华绒螯蟹大规格亲体繁育方法 | 否 | 有效 |
3、 项目名称:海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员:1赵勇,2郭德华,3刘海泉,4谢晶,5李想,6孙晓红,7卢瑛,8戴习林,9黄新新,10张冲
主要完成单位:1上海海洋大学,2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南通恒昌隆食品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食品质量安全技术领域。
我国是海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影响其质量安全的因素长期存在,尤其在传统的化学性危害逐渐转变为生物性危害的严峻形势下,项目组针对海产品生物性危害因子中食源性致病菌和过敏原两大焦点、难点问题及海产品种类DNA条形码分子分型溯源技术进行攻关,系统构建了其风险检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新技术体系,极大提升了我国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创新成果:
(1)风险检测新技术体系:通过对检测理论、靶点和通量的创新,并融合多学科交叉,首次构建了基于代谢指纹的致病菌无损高通量检测新技术,定量检测相关系数达0.99;基于多重PCR的生态芯片技术实现了3 hr内样品中致病菌高通量定性扫描,基于PMA-qPCR技术突破了4 hr内多种致病菌活菌定量检测,检测灵敏度达10 cfu/g;针对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建立了磁性免疫层析检测新技术,实现了10 min内在线定性检测。突破了目前样品前处理时间长、检测假阳性/假阴性等瓶颈,实现了海产品养殖、加工、流通和消费等不同环节的风险因子在线或离线的定性、定量检测需求。
(2)风险评价新技术体系:基于构建的2千株典型菌株病原库,在国内首次建立了10万条副溶血性弧菌生长异质性信息数据库,并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了风险评价宏模型;首次将PCR-DGGE、Real-time PCR、PMA-qPCR等应用于构建快速精准的致病菌风险评价分子预测模型,拟合相关系数达0.99;建立了致病菌MLST/ERIC、海产品种类DNA条形码分子分型溯源技术,实现了污染源的快速调查、污染途径/路线的防控;建立了基于肌纤维间隙面积的海产品新鲜度识别和剩余货架期预测专家系统。首次成功开展了上海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定量风险评估,探明了风险防控的关键点,为科学、高效、精准地预防、控制和监管致病菌危害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3)风险控制新技术体系:创建了微酸性电解水消毒新技术,减少了养殖环节消毒过程中化学性试剂使用量达85%,避免养殖源头的化学性残留危害;创建了酸性电解水冰复合天然食用活性物质控制致病菌和腐败菌的新方法,并在国内首次开发出了基于噬菌体的新型生物绿色防腐保鲜剂,建立了冰温保持结合生物保鲜剂的保鲜技术;创建了超声波结合酶解处理有效消减过敏原的新技术。通过绿色控制技术体系的组合应用,在全产业链中显著控制了海产品中腐败菌/致病菌和过敏原90%以上载量,有效延长其货架期近1倍,为保障不同海产品不同环境下的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181篇,其中SCI论文43篇(ESI论文1篇)、EI论文11篇;参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部;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各1项。成果在沪、江、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行业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尤其多次圆满完成了上海口岸国际邮轮群体性腹泻突发事件应急检测工作,受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表扬;受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出色完成了上海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定量风险评价;近三年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31亿元。经查新及同行专家评价,项目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知识产权情况:
序号 | 国别 |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号 | 名称 | 是否核心专利 | 有效状态 |
1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 2012 1 0442467.2 | 一种南美白对虾的保鲜方法 | 核心 | 有效 |
2 | 中国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2013SR073833 | 虾中O3:K6副溶血性弧菌预测专家系统软件 | 核心 | 有效 |
3 | 中国 | 标准 | DB31/T 1001―2016 | 上海地区主要食用鱼品种的分子鉴定 | 核心 | 有效 |
4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 2012 1 0062791.1 | 一种副溶血性弧菌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 | 有效 | |
5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 2014 1 0667734.5 | 一种快速检测、鉴定李斯特属细菌的方法 | 有效 | |
6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 2011 1 0056576.6 | 一种抗副溶血弧菌耐热溶血毒素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 | 有效 | |
7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 2010 1 0521189.0 | 一种水产品中主要过敏原的快速免疫磁珠层析方法 | 有效 | |
8 | 中国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2014SR120855 | 基于肌纤维间隙面积的水产品新鲜度识别判定软件V1.0 | 有效 | |
9 | 中国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2016SR166472 | 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生长速率预测专家系统 V1.0 | 有效 | |
10 | 中国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2016SR178772 | 小黄鱼剩余货架期预测软件V1.0 | 有效 |
4、项目名称:多能互补海洋能集成发电关键技术与创新应用
主要完成人: 1.王世明 2.曹守启 3.胡庆松 4.梁拥成 5.吕超 6.秦渭华7. 李延刚 8.张辉 9.张丽珍 10.刘爽 11.田卡 12.姜少杰 13.俞国耀 14.李永国
完成单位: 1.上海海洋大学,2.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3.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4.泉州龙闰海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
1.项目属于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领域。
2.主要内容
利用海洋自身的可再生能源实现稳定的能源供应是解决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和海岛维权供电"瓶颈"问题的最直接和可行方案。在国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等支持下,创新了获能理论和研究方法、工程开发和技术体系、应用与推广模式,解决了“海洋能资源基础信息评估查询管理-波浪能、风能和潮流能集成转换机理-直驱海洋发电设备拓扑结构机理及系统优化-整机关键零部件的材料机理和制备-多能集成电能后处理和电源管理控制-产品定型”等关键共性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构建了符合我国海洋能资源特点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体系。
3.主要创新点:
(1)系统地建立了典型海域波浪能、潮流能和海洋风能的资源评估、基础信息管理查询、能量集成获取的数值模拟和求解、定性和定量分析理论和实验体系;
(2)突破了多能互补和流固耦合环境下海洋发电设备拓扑结构机理,构建了不同频率波浪和潮流与发电装置叶片翼型、叶尖速比等参数的理论和实验关系,形成了完整的海洋能综合利用装置机构分类信息查询和匹配技术,以及海洋能发电装置同族叶翼参数化建模与设计技术,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化柔性直驱漂浮式海洋波浪、潮流和海上风能多能互补集成系列发电设备;单机容量从3Kw到36Kw,通过模块化集成,功率可达300Kw,启动发电波高为0.26米、启动流速为0.12米/s、启动风速为米0.25米/s,总转化效率为27%;
(3)揭示了以过渡金属材料及其化合物TcC与TcN为主的海洋功能材料在不同区海域环境下的电化学腐蚀和海洋微生物腐蚀机理,解决了海洋发电设备整机和核心零部件制备问题;
(4)掌握了发电设备多能耦合模块化组合电能后处理、远程电源管理控制及水下电能传输技术;构建自适应沉降和上浮系统,实现了在六级海况下发电设备稳定运行和台风来临时的自我保护;
(5)创新符合我国海洋能资源特点的推广应用模式。根据不同应用对象和海域, 形成了海洋浮标及离岸观测平台、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消波防波堤及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海洋工程作业母船和作业平台、石油管道余压发电、二炮94804部队的海洋观察浮标及"海岛智能恒压供水系统"、海岛开发和维权等供电模式;发电设备在多个企业实现批量生产。
4.知识产权及专利:
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532篇(英文380篇),被SCI、EI收录96篇,被国内外他引用次数853次;授权发明专利29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1项,软件著作权9项,专著7部;获国际发明金奖等奖项33项。2014-2016年新增产值18.5亿元, 新增利税3.8291亿元,创收外汇640万美元;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41家企事业单位,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培养研究生58名,形成一支创新和业务化运行团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知识产权情况:
序号 | 国别 |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号 | 名称 | 是否核心专利 | 有效状态 |
1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5 1 0066938.8 | 一种波浪能、风能和潮流能组合式发电装置 | 是 | 有效 |
2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510225396.4 | 一种浪流耦合发电装置 | 是 | 有效 |
3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 2012 1 0292541.7 | 摆式波浪能发电装置 | 是 | 有效 |
4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 2013 1 0112207.3 | 一种波浪能吸收转换装置 | 否 | 有效 |
5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 2012 1 0213721.1 | 中心浮子式波浪能发电装置 | 否 | 有效 |
6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 2011 1 0198144.9 | 封闭式单项旋转波浪能发电装置 | 否 | 有效 |
7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210099823.5 | 单项阻尼波浪能发电装置 | 否 | 有效 |
8 | 中国 | 软件著作 | 2015SR204912 | 海岛资源基础信息管理查询系统V1.0 | 否 | 有效 |
9 | 中国 | 软件著作 | 2015SR205560 | 海洋能发电装置数据信息远程智能管理系统V1.0 | 否 | 有效 |
10 | 中国 | 软件著作 | 2014SR146406 | 海洋能发电装置同族叶翼参数化建模与设计系统 | 否 | 有效 |
5、 项目名称:城镇水域生态恢复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员:1何文辉,2何培民,3于克锋,4徐晓娜,5刘玉超,6陈立婧,7何光辉,8邵留,9彭自然,10高洋,11华雪铭,12张敏,13徐兵兵,14王兰刚
主要完成单位:1上海海洋大学,2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水环境生态恢复领域。其主要是针对城镇水域生态恢复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系统研究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恢复安全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有效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在自净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本项目主要以三个方面进行实施:对有利植被的恢复、危害植物的防治及污水直接处理。在植被的修复方面,又分成三个方面,如水下生态修复中的水草水下悬空种植方法的探究、水草悬床装置的改进和创新及螺贝与水生植物合理混搭构建生态护坡的方法,其中在水草悬床装置的改进和创新方面上主要对浮床的改进和创新,如连续可调式沉水植物种植网床、河道阻截式水生植物生态浮床、组合式太阳能生物浮床、可移动的水域净化用仿生态浮床等。在危害植物的防治方面,主要以浮萍的治理为主,浮萍暴发式生长给河道、湖泊、池塘等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困扰。探讨中草药提取液对浮萍植物的生长影响,以期为新型植物源除草剂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在污水直接处理,又分成三个方面,如养殖污水序批式循环处理与再利用系统的构建方法、水体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及污水直接净化。水体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又以微囊藻和米氏凯伦藻为主,而生物膜在污水直接净化以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为主。
本项目还研究了以"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构建青草沙水库实证基地样板池水生态系统,并在基础上实施了鳜鱼等肉食性鱼类、环棱螺、沼虾等底栖动物的投放及生态系统调控,并对样板池水体底质、水质及浮游植物等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表明,青草沙实证基地经过水生态修复以后,随着水生态系统的逐步完善,水体生态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促进了水体中悬浮物等有机碎屑的沉降及对上覆水中营养的氮磷营养的吸附、沉降作用,抑制了底质中氮、磷营养盐的释放,水体硝化-反硝化能力加强,改变了水体底泥氮、磷营养盐的循环模式,增强了水体水质净化功能;样板池各项水质指标:TN、氨氮、TP、透明度、CODMn、溶氧等总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实践证明青草沙水库实证基地样板池已形成一个稳定的具有较强的生态自净能力的水生态系统,这为青草沙水库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式与可能。
本项目开创的技术路线在全国范围内的水生态治理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受到业主方的一致认可,其效果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同时获多项自主创新成果与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0余项,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篇。
本项目极大推进了水体生态恢复技术的进步,对改善目前的水环境现状具有指导意义,对开展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产权情况:
序号 | 国别 |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号 | 名称 | 是否核心专利 | 有效状态 |
1 | 中国专利 | 发明专利 | CN101536634 | 村镇河道生态护坡植被复育的方法 | 是 | 有效 |
2 | 中国专利 | 发明专利 | CN105028491A | 一种浮萍生物源生长促进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是 | 有效 |
3 | 中国专利 | 发明专利 | CN105076249A | 一种预防浮萍爆发生长抑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是 | 有效 |
4 | 中国专利 | 发明专利 | CN103548529A | 一种螺贝与水生植物合理混搭构建生态护坡的方法 | 是 | 有效 |
5 | 国际专利 | 发明专利 | US8133391(B2) | Metho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Water Bodies Containing Excess Nutrient | 是 | 有效 |
6 | 中国专利 | 发明专利 | CN102349401A | 水下生态修复中的水草水下悬空种植方法及水草悬床装置 | 是 | 有效 |
7 | 中国专利 | 发明专利 | CN103626296A | 混合型潜流湿地系统中浮叶植被的配置方法 | 是 | 有效 |
8 | 中国专利 | 发明专利 | CN103626354A | 沉水植被与浮叶植物混合型潜流湿地系统 | 是 | 有效 |
9 | 中国专利 | 发明专利 | CN103626298A | 沉水植被与浮叶植被混合型潜流湿地水质净化方法 | 是 | 有效 |
10 | 中国专利 | 发明专利 | CN104787893A | 一种大型�的驯化方法及其应用 | 是 | 有效 |
6、 项目名称:孔雀石绿的禁用及其替代药物制剂(美婷)的创制和应用
主要完成人员:1 杨先乐,2胡鲲,3沈锦玉,4彭博文,5 林茂,6李爱华,7王荻,8吕利群,9尹文林,10艾晓辉,11彭建宗,12房文红,13孙福招,14刘永涛
主要完成单位:1上海海洋大学,2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3长沙拜特生物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率先在国内提出在水产养殖中全面禁止使用孔雀石绿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全面禁止使用孔雀石绿在发展中国家是首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及大多数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水产养殖中全面禁止使用孔雀石绿危害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充分阐明了孔雀石绿在水产品中的危害和禁用孔雀石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仅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晚二年。
建立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致病性水霉菌种资源库,资源库系统对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区的水霉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和保藏,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了菌株资源的分型,查清了我国水霉病流行的基本规律及感染机制,建立了水霉疾病模型及预警技术。以此为基础为抗水霉活性物质的筛选和抗水霉药物制剂的创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建立了世界上唯一抗水霉活性物质成分库,活性物质成分库涵盖11类共计1010种,通过初筛后对51种化学药物、20种中草药、11株细菌和2株芽孢杆菌进行了复筛,重点对6种防霉剂、6种消毒剂、16种中草药和3株拮抗菌进行了深入的评价。 通过毒理药效评价和成本分析,确认了备选药物制剂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甲霜灵。
创制了世界上唯一的替代孔雀石绿的药物制剂――复方甲霜灵粉。相关研究历时10年时间,申报国家四类新兽药经过4年3轮近百名专家严格的评审,并获得通过。生产性应用试验证明该药物制剂有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破解了因孔雀石绿屡禁不止,导致的水产品安全隐患频频出现的魔咒。
从2008年至今, “复方甲霜灵粉”(美婷)在江苏省、湖南省、江西省、上海市等20余个省市进行了生产性验证、应用与示范,累计受试面积达20余万亩;受试对象涵盖我国大宗淡水鱼类、主要出口鱼类和某些特种养殖鱼类等数十种。“复方甲霜灵粉” (美婷)对鱼类(卵)水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该制剂对水霉病的预防、治疗效果分别可达70%和60%(孔雀石绿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60%和50%),且对水产动物安全;生产上试用期间,减少由于水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积4.3亿元以上,减少间接经济损失5.4亿元以上。该制剂可以完全替代孔雀石绿,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孔雀石绿的禁用难题。
知识产权情况:
序号 | 国别 |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号 | 名称 | 是否核心专利 | 有效状态 |
1 | 中国 | 发明 | ZL201310442736.X | 一种防治水产动物水霉病的方法 | 是 | 有效 |
2 | 中国 | 发明 | ZL201310039304.4 | 是 | 有效 | |
3 | 中国 | 发明 | ZL200910046807.8 | 是 | 有效 | |
4 | 中国 | 发明 | ZL 201310667414.5 | 一种抗鱼类水霉菌中药提取物水剂及制备方法 | 是 | 有效 |
5 | 中国 | 发明 | ZL 2014 1 0113318.0 | 一种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真菌病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 是 | 有效 |
6 | 中国 | 发明 | ZL201010264180.6 | 一种水霉拮抗菌及其应用 | 否 | 终止 |
7 | 中国 | 发明 | ZL201210420939.4 | 一种防治水霉病的复方干粉剂及其制备方法 | 是 | 有效 |
8 | 中国 | 实用新型 | ZL201120541383.5 | 否 | 终止 | |
9 | 中国 | 实用新型 | Zl20152 0183789.9 | 分料装置 | 是 | 有效 |
10 | 中国 | 实用新型 | Zl201520183788.4 | 物料搬运桶 | 是 | 有效 |
11 | 中国 | 实用新型 | Zl201520184870.9 | 提升装置 | 是 | 有效 |
12 | 中国 | 实用新型 | Zl201120291342.5 | 一种大容量循环搅拌池 | 否 | 终止 |
13 | 中国 | 实用新型 | Zl201120291316.2 | 一种新型药物搅拌机 | 否 | 终止 |
14 | 中国 | 实用新型 | Zl201120291335.5 | 一种药剂搅拌分装装置 | 否 | 终止 |
15 | 中国 | 实用新型 | ZL201120291309.2 | 一种药用简易搅拌机 | 否 | 终止 |
7、 项目名称:人工鱼礁生态增殖及海域生态调控技术
主要完成人员:1章守宇,2陈勇,3林军,4张硕,5田涛,6汪振华,7王凯,8赵静,9尹增强,10刘洪生,11刘永虎,12沈蔚
主要完成单位:1上海海洋大学,2大连海洋大学,3嵊泗县海盛养殖投资有限公司,4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我国近海自上世纪80年代起,近海经济鱼类数量严重下降、产卵场等栖息地生态恶化。《人工鱼礁生态增殖及海域生态调控技术》项目组在国家863课题、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等的支持下,针对我国沿海各地的人工鱼礁规模化建设过程中,建设目标是什么、如何开展建设、建设效果如何评价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联合攻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鱼礁生态增殖及海域生态调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鱼礁规模化建设所面临的理论与技术问题。为养护近海生物资源、修复栖息地生态与环境、提高底播及增殖放流效率等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主要技术创新内容:(1)根据我国南北海域不同的海况要素特征、生物行为习性、鱼礁建设目标等的差异,围绕建礁海域选址、礁体结构优化、礁群配置组合、鱼礁定位投放等环节的共性关键问题,提炼形成了人工鱼礁建设工程技术系列,实现了人工鱼礁建设的安全性、规范性和高效性,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人工鱼礁建设水平。自主研发了50余种新型高效功能礁。(2)应用海洋模型和CAD技术结合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鱼类行为学实验等,在鱼礁单体-单位鱼礁-鱼礁群的流场仿真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研发形成了人工鱼礁生境优化、海域生态调控、鱼类目标种适宜生境营造、海珍品增殖生境营造等技术。(3)基于增殖目标物种行为与生态习性、人工鱼礁区生境与空间异质性、海域生态系统能流与物质基础,建立了我国不同海域人工鱼礁区增殖放流和底播的效率提高技术,开发了沉底鱼礁和浮筏设施有机结合的全水层生物资源增殖模式。(4)运用ArcGIS技术、群落分析法等,从人工鱼礁建设的工程质量、生态效应、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系统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我国的人工鱼礁建设效果、规范和提高工程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手段。(5)根据海域环境条件、资源现状和增殖对象的区域性特征,基于局部生态系统动力学及生物群落食物网关系等,提出了近岸开阔水域生态修复型、岛礁生物资源养护型、海珍品底播增殖型等3种典型的人工鱼礁区建设模式并建成示范区,形成了独具我国特色的人工鱼礁建设新理论,对我国沿海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的科学布局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项目在基于人工鱼礁生态增殖及海域生态调控技术的研究方面有较明显的新颖性,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在基于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生境营造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授权/受理专利29项,颁布水产行业技术规范1个,发表论文/专著51篇,培养研究生42名。
成果应用推广:各项关键技术及成果,自2006年起在全国沿海各地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拨款、企业投资等各类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完全统计已投入礁体达105万空方、形成礁区面积近2.7万公顷,应用推广率约占同期全国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数的90%以上,近3年累计增加产值达13.4亿元,产生生态服务价值约35亿元。
知识产权情况:
序号 | 国别 |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号 | 名称 | 是否核心专利 | 有效状态 |
1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201210528467.4 | 一种人工鱼礁区生态调控范围的实测方法 | 是 | 有效专利 |
2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200910194526.7 | 岛礁海域钓场的人工鱼礁装置及其布设方法 | 是 | 未缴费失效专利 |
3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200910197724.9 | 一种测算人工鱼礁流场调控规模的方法 | 是 | 未缴费失效专利 |
4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200810042912.X | 人工鱼礁最大静摩擦力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 否 | 未缴费失效专利 |
5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201210038040.6 | 一种近岸岛礁型人工鱼礁群流场仿真建模的方法 | 否 | 未缴费失效专利 |
6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201310645746.3 | 一种聚鱼型海洋牧场功能构件配置组合方法 | 否 | 有效专利 |
7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200910249031.X | 人工鱼礁的星形辐射状配置方法 | 否 | 未缴费失效专利 |
8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201010292697.6 | 开阔海域的人工鱼礁投放方法 | 否 | 未缴费失效专利 |
9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201010101305.3 | 一种研究鱼类行为的实验装置 | 否 | 未缴费失效专利 |
10 | 中国 | 授权发明专利 | ZL201410020560.3 | 定点聚堆式人工鱼礁投放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获得的人工鱼礁 | 否 | 有效专利 |
8、项目名称:水产精细养殖物联网及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员:1陈明,2孙传恒,3冯国富,4池涛,5何高奇,6谢晶,7王文娟,8秦玉芳,9周超,10裴丽娜
主要完成单位:1上海海洋大学,2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3华东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研究建立以零排放多级水质生态调控、养殖生态系统调控为核心的水产精细养殖物联网数字化集成平台。 研究以水质监测物联网、水产生物生长模型、智能化水质调控和生态调控为核心的小龙虾设施养殖零排放多级水质生态调控系统,养殖生物生长环境与生态系统,基于水质实时监测物联网的养殖环境和生态智能控制系统,水产精细养殖科学投喂、日常管理、水质控制、产品质量控制和病害控制的精细化养殖业务流程自动化系统,形成水产精细养殖生态、智能和精细管理的技术体系,构建形成水产养殖生态化智能化设施养殖集成系统,达到提高产量,保证品质和质量安全,形成良好生态绿色养殖模式的目标。项目产生发明专利6个,实用新型专利3个,软件著作权14个,软件产品通过第三方测试。项目成果通过联合企业开发产品销售产生销售收入在2个亿左右,通过承担国家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农业部数字农业示范工程和相关省市的数字农业示范工程,在有20多个示范工程和示范点,项目收益在3个亿以上,通过项目技术的使用带动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企业带动收益在20亿以上。
知识产权情况:
序号 | 国别 |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号 | 名称 | 是否核心专利 | 有效状态 |
1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410170074.X |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测量和数据融合的模糊逻辑光强调控方法 | 是 | 有效 |
2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010246253.9 | 基于RFID的水产品货架期预测信息读写器的设计与实现 | 是 | 有效 |
3 | 中国 | 实用新型 | ZL201420238455.2 | 一种集约化模式下饵料微藻光生物反应器装置 | 是 | |
4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0910171270.9 | 基于GPRS多温区冷藏车实时监测装置 | 是 | |
5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0610113644.7 | 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理与追溯方法及系统 | 是 | 有效 |
6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310385274.2 | 一种用于鱼类养殖的投喂控制系统及方法 | 是 | 有效 |
7 | 中国 | 发明专利 | ZL201310436162.5 | 鱼类养殖投饲控制系统及方法 | 是 | 有效 |
8 | 中国 | 实用新型 | ZL201520128177.X | 一种水产养殖精准管理系统 | 是 | 有效 |
9 | 中国 | 实用新型 | ZL201520162600.8 |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鱼苗的智能化的暂培装置 | 是 | 有效 |
10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16SR136896 | 水产物联网企业养殖管理系统 | 是 | 有效 |
11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16SR136892 | 水产物联网智能信息服务平台 | 是 | 有效 |
12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12SR121385 | 无线传感网络3D监控系统 | 是 | 有效 |
13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14SR054868 | 水产智能化专家服务平台 | 是 | 有效 |
14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12SR121514 | 智能化水产服务系统 | 是 | 有效 |
15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14SR117577 | 陆地监管中心管理调度系统 | 是 | 有效 |
16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14SR096927 | 嵌入式Web的智能RFID节点监测管理软件 | 是 | 有效 |
17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14SR108798 | 智能养殖管理平台软件 | 是 | 有效 |
18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10SR071263 | 温室无线传感监控系统V1.0 | 是 | 有效 |
19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07SR10312 | 廊下现代渔业基地智能监测监控系统 | 是 | 有效 |
20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09SR031118 | 南美白对虾成虾养殖专家系统 | 是 | 有效 |
21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09SR031124 | 南美白对虾育苗专家系统 | 是 | 有效 |
22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09SR04647 | 南美白对虾疾病诊断专家系统 | 是 | 有效 |
23 | 中国 | 软件著作权 | 2009SR039793 | 南美白对虾集约化生态养殖生产过程精细管理决策专家系统 | 是 | 有效 |
主要完成人:1王丽卿,2魏梓兴,3朱雪诞,4王晖,5卢智灵,6徐后涛,7卓元午,8季高华,9宋伟,10赵风斌,11孟智奇,12左倬,13郑小燕,14盛晖,15张玮
主要完成单位:1上海海洋大学,2上海市水利管理处,3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上海水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环境水利领域。上海市从2000年开始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2010年底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及郊区主要河道消除黑臭的阶段性目标(以苏州河为代表)。“十二五”伊始,水环境治理目标向 “稳定水质、修复生态”的方向迈进。然而,河道的生态治理工程缺乏一整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便于操作的验收依据和科学的管理养护模式,设计、管理、施工及维护等单位对开展河道生态治理方面工作毫无头绪。开展“河道生态治理技术与效果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对指导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实践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项目研究河道为上海市流速小于0.1m/s的非通航非主干缓流河道、河道污水截污工程基本完成、无明显点污染源和黑臭现象。针对上海市缓流河道普遍存在的营养物质污染严重、水体透明度低、藻类含量高、生态受损退化等问题,围绕河道“水质改善、系统健康、景观适宜”的目标,从河道生态治理的“前期(设计)―中期(工程)―后期(管护)”等全过程出发,在探索河道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河道污染及产汇流特点,将城市缓流河道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河道、新城新镇河道以及农村地区河道3种类型),对“滨岸带构建、生境塑造、水生植被恢复、水生动物控藻”等技术开展耦合研究,整合研发河岸陆域、河滨护岸、河道水体三位一体的“水岸联动”生态治理技术,编制了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指南,为前期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提供组合工艺技术;对试点生态河道跟踪监测数据开展生态学、统计学及相关性等分析,创新性的提出河道生态治理综合评价技术及工程验收的指标体系,为中期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验收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水生植物维护期实测数据,构建生态学模型,研发基于水质保障的河道管理维护关键技术,在后期为河道生态治理长期管护提供科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河道生态治理的设计指南、技术导则、维护手册、验收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填补了我国生态治理设计、维护等规范标准的空白,筑牢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的底线。本项目共获得授权专利28 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 7篇,EI 4篇。
知识产权情况
序号 | 国(区)别 |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号 | 授权(申请)项目名称) | 是否核心专利 | 有效状态 |
1 | 中国 | 发明专利 | 201110175799.4 | 模块化沉水植物水下草皮种植方法 | 是 | 有效 |
2 | 中国 | 发明专利 | 201410822562.4 | 景观净化两用浮岛 | 是 | 有效 |
3 | 中国 | 发明专利 | 200910057635.4 | 去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 | 是 | 未缴费失效 |
4 | 中国 | 发明专利 | 201310739584.X | 一种径流净化井 | 否 | 有效 |
5 | 中国 | 发明专利 | 201310338245.0 | 手持式水生植物收割装置 | 否 | 有效 |
6 | 中国 | 发明专利 | 201310746554.1 | 防倾斜及防沉没浮体框 | 否 | 有效 |
7 | 中国 | 发明专利 | 201410849597.7 | 面源生态净化系统 | 否 | 有效 |
8 | 中国 | 发明专利 | 201510039324.0 | 一种饮用水水库的水质保障系统及其保障方法 | 否 | 有效 |
9 | 中国 | 实用新型 | 201420465663.6 | 一种刚性护岸的生态柔化结构 | 否 | 有效 |
10 | 中国 | 实用新型 | 201620773595.9 | 径流净化系统 | 否 | 有效 |
联系人:周婷婷
联系电话:61900066。
上海海洋大学
2017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