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海大首页

有关上海海洋大学申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的公示

发布于:2018/07/05 浏览次数:0

有关上海海洋大学申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的公示

 

上海海洋大学申报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推荐项目公示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 油性微藻种质及其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技术

2. 东太平洋公海茎柔鱼资源开发与推广

公示期为201875日至712日,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实名提出。

联系人:周婷婷,联系电话:021-61900066,邮箱:ttzhou@shou.edu.cn

                                                                                                                       上海海洋大学

                                                                                                                       科技处

 

附:

1.项目名称:油性微藻种质及其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技术

推荐单位(专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项目简介:油性微藻含有w-3w-6等稀有且是人类和动物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与油料作物一样,是食品、饲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液体燃料等工业的良好原料;另外,微藻的培养,还具有CO2减排、污水综合处理等功能。因而,油性微藻成为目前应用藻类学的研究热点。尽管地球上现存的微藻可能超过20万种,但目前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微藻种类则少至10余种,油性微藻更是空白。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人们对微藻种质资源及油性微藻基础生物学知之太少。

为此,本项目组结合油性微藻在生物质能源、水产动物饵料等研究热点,经过10年的不懈工作,开展了油性微藻种质及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技术发明点有

高含油微藻种质资源发掘。分别自华东、华南等地区多种生境中收集、分离并在上海海洋大学、暨南大学建立了总共1085种(株)的微藻种质资源库,通过培养和检测,筛选出油含量超过细胞干重30%的微藻15种;取得有关微藻种质授权专利12件、筛选技术专利3件,其中,眼点拟微绿球藻的专利已与上海光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应用于水产养殖业,近三年新增利润59万元

油性微藻培养及利用技术创新。针对不同微藻藻种及其应用目的设计不同的光生物反应器,取得授权专利41件,其中新型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已由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等地应用于微藻生产,另两款平板式和柱式光生物反应器也由上海海圣生物实验设备有限公司为江苏南京等地客户生产,近三年总共新增利润80.27万元;同时,对微藻采收(授权专利5件)、油脂提取(授权专利5件)、转酯化生产生物柴油(授权专利5件)和藻渣在凡纳宾对虾饲料加工工艺等技术进行研发,并把油性微藻培养与城市生活废水处理相结合,进一步降低微藻的生产成本。

缺刻缘绿藻油脂合成代谢途径解析。对富含花生四烯酸的缺刻缘绿藻的油脂合成相关20个基因,进行克隆、功能鉴定及亚细胞定位等系统研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件;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该藻花生四烯酸及三酰甘油合成的代谢途径,并了解其关键基因及可能的调控机制,为后续如何协调微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研究以达到最大生产效率奠定基础。

以上发明创新点的核心专利经查新和咨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项目组已获得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中国授权发明专利72件及实用新型专利17件。制定藻类油脂、藻原油的能源行业和河北省地方标准各1件。制备的微藻生物柴油经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测试中心检测达到BD100的标准。发表学术论文97篇,其中SCI期刊收录30篇;截止目前,总被引用836次、他引716次,其中SCI期刊收录的论文被他引345次,中文学术论文被他引371次。参编英文专著1部。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49名,为我国油性微藻的理论与应用开发研究培养了后备人才。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作为本项目的申报单位,上海海洋大学自项目立项开始至今,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确保了本项目各项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在油性微藻资源的收集、保存、筛选并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技术研发,已构建了1个拥有1020种(株)的微藻种质资源库,在校区建立了1个微藻室外培养的小试平台,有力推动了油性微藻产业化技术的研发进程;同时,还以能高产花生四烯酸的藻株――缺刻缘绿藻为例,克隆了与油脂合成相关的基因20个,初步解析了该藻的油脂合成代谢途径。拥有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件、中国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

推广应用情况:由本项目完成单位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等地,对他们设计发明的新型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专利号ZL201220647403.1)进行数年的应用,证明该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跑道池是实现高浓度、高产量、低能耗、低成本、易放大的微藻规模化养殖光生物反应器。近三年新增利润10.77万元。

除了上述由本项目组完成单位的应用之外,本项目组与上海海圣生物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对由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海圣生物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共同设计发明的两款光生物反应器(专利号分别为ZL201220268413.4ZL201220268324.X)进行物化,并在上海海洋大学校园中搭建了一个微藻室外培养的小试平台,然后在江苏南京等地也进行应用和推广。还与主要从事微藻培养及其产品开发的上海光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将本项目组筛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拟微绿球藻藻株(专利号ZL201210407187.8)应用于水产养殖行业及水环境调控。近三年新增利润128.5万元。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国别

知识产权类别

授权号

名称

是否核心专利

有效状态

1

中国

发明

ZL201110128261.8

周志刚,于水燕,刘士成,李  慧,  .一种编码缺刻缘绿藻D-6脂肪酸延长酶的DNA序列及其应用

核心

有效

2

中国

发明

ZL201210407187.8

黄旭雄,危立坤,黄征征.一株高油含量的微藻及其蓄积高含量油脂的培养条件

核心

有效

3

中国

实用新型

ZL201220647403.1

  民,王慧岭,张  蕊,朱振旗刘敏胜  ,张  凯,桑俊宝一种微藻规模化养殖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

核心

有效

4

中国

发明

ZL201110425210.1

  ,尹顺吉,陈传红,张成武,马建源,王  冰.拟微绿球藻及其应用

 

有效

5

中国

发明

ZL201110445569.5

朱振旗刘敏胜,王  琳,丁彦聪,陈彦平.用于光合生物培养的分光装置和光合生物培养装置

 

有效

6

中国

发明

ZL201410445333.5

刘敏胜,尹顺吉,张  蕊,陈  昱,  朱振旗,王  琳,许  永.一种阵列式光生物反应器的分光方法

 

有效

7

中国

发明

ZL201510072331.0

黄旭雄,王鑫磊,危立坤.一种微藻培养用的光生物反应单元

 

有效

8

中国

发明

ZL201510007643.3

  诤,李  婷,周志刚.一种编码缺刻缘绿藻油体钙蛋白的DNA序列及其应用

 

有效

9

美国

发明

US9926540

Zhou, Z.-G., Cao, H.-S., Fang, F.-L. Myrmecia incisa Reisigl 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gene sequence and use thereof

 

有效

10

中国

发明

ZL200810115740.4

  蕾,张惠敏,刘敏胜.一种以微藻油脂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

 

有效

11

中国

发明

ZL200910148260.2

朱振旗,甘中学,王  琳,王  �,张  涵,陈红涛.一种光生物反应器

 

有效

12

中国

发明

ZL200910148494.7

  蕾,刘敏胜.微藻一步法制备生物能源

 

有效

13

中国

发明

ZL201010000866.4

  琳,朱振旗.分离微藻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有效

14

中国

发明

ZL201010001206.8

王媛媛,张成武,刘镇宁,  .一种微藻筛选方法及系统

 

有效

15

中国

发明

ZL201010266749.2

朱振旗,王  �,陈彦平.光生物反应器和光生物培养系统

 

有效

16

中国

发明

ZL201010295836.0

陈彦平,朱振旗刘敏胜.袋状光生物反应器

 

有效

17

中国

发明

ZL201010591349.9

杜彦山,刘敏胜,杨巧利.利用超临界甲醇通过一步法从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

 

有效

18

中国

发明

ZL201010295839.4

朱振旗,桑俊宝,王  �,王  琳.光生物反应器

 

有效

19

中国

发明

ZL201110006738.5

张成武,李爱芬,李  涛,桑  敏.一种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

 

未缴年费失效

20

中国

发明

ZL201110071318.5

  ,王媛媛,郝玉有,袁旭军,张  明,张引锋,缪寿洪,王振煜.微藻高通量培养设备

 

有效

21

中国

发明

ZL201110375595.5

杨巧利,刘敏胜,杜彦山.用于从微藻提取油脂的方法

 

有效

22

中国

发明

ZL201110433196.X

马欣欣,刘敏胜,石  蕾,杨巧利,杜彦山.微藻油脂提取方法

 

有效

23

中国

发明

ZL201110444854.5

  ,徐春保,程小雪,郑  科,惠  龙.分光反应器、光合微生物培养装置

 

有效

24

中国

发明

ZL201110445559.1

黄龙耀,  朱振旗,马欣欣,马卫敬.减少或防止微藻贴壁的方法及微藻养殖方法

 

有效

25

中国

发明

ZL201110457542.8

徐春保,刘敏胜  ,马欣欣,陈彦平,王慧岭.一种治理原生动物并实现稳定高产的藻类养殖工艺

 

有效

26

中国

发明

ZL201110457543.2

  ,张晋阳,杨丽娜,纪  委,刘敏胜朱振旗,陈彦平.微藻收集方法及应用

 

有效

27

中国

发明

ZL201210109898.7

张成武,万凌琳,李爱芬,  ,李  涛.一种利用类波氏真眼点藻生产EPA的方法

 

未缴年费失效

28

中国

发明

ZL201210270358.7

陈传红,  ,尹顺吉,马建源.布朗葡萄藻藻株及其应用

 

有效

29

中国

发明

ZL201210427383.1

  ,陈传红.一种高效生产烃类物质的方法

 

有效

30

中国

发明

ZL201210429386.9

陈传红,张  凯,  .一种高效获得葡萄藻单细胞的方法及其应用

 

有效

31

中国

发明

ZL201210477507.7

周志刚,房逢立.一种编码缺刻缘绿藻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NA序列及其应用

 

有效

32

中国

发明

ZL201210491610.7

杜彦山,张雨忠,刘敏胜,徐春保.一种从裂殖壶藻中提取油脂的方法

 

有效

33

中国

发明

ZL201210506773.8

杨巧利,朱振旗,徐春保,杜彦山.微波辅助绿色溶剂微藻湿法提油方法

 

有效

34

中国

发明

ZL201310351312.2

杨巧利,张雨忠,刘敏胜,郭  .一种提取湿藻油脂的方法

 

有效

35

中国

发明

ZL201310668330.3

周志刚,曹海生,房逢立.缺刻缘绿藻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序列及其应用

 

有效

36

中国

发明

ZL201410067347.8

陈传红,  ,陈  昱,王  琳,罗少敬.一种微藻培养方法

 

有效

37

中国

发明

ZL201410077552.2

朱振旗,王  琳,陈  昱,罗少敬,  ,陈传红.光生物养殖装置

 

有效

38

中国

发明

ZL201410456584.3

  青,  ,罗少敬,陈传红,崔春莉.一株拟微绿球藻突变株及其应用

 

有效

39

中国

发明

ZL201410464424.3

  青,张  蕊,  ,罗少敬,崔春莉.一株拟微绿球藻突变株及其应用

 

有效

40

中国

发明

ZL201510603496.6

  ,陈传红,陈  昱,罗少敬,李  青,王  琳.一种微藻固定化培养的采收装置

 

有效

41

中国

发明

ZL201510295124.1

  倩,刘敏胜.一种固定化养殖的采收装置及采收方法

 

有效

42

中国

发明

ZL201510646709.3

周志刚,陈春秀.一种提高MiDGAT1在啤酒酵母中的三酰甘油合成能力的多肽及其用途

 

有效

43

中国

发明

ZL201510746418.1

周志刚,张  利,宁  璞.缺刻缘绿藻Δ6 FAD基因启动子及其应用

 

有效

44

中国

发明

ZL201210369787.X

刘敏胜,冯  倩,蔡忠贞,王  一种微生物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有效

45

中国

发明

ZL201510812047.2

周志刚薛文斌,刘  一种编码缺刻缘绿藻D9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DNA序列及其应用

 

有效

46

中国

实用新型

ZL201220268413.4

周志刚,李晓洋,王振根一种适于微藻培养的垂直柱状光生物反应器

 

有效

47

中国

实用新型

ZL201220268324.X

周志刚,李晓洋,王振根.一种适于微藻培养和收集的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

 

有效

48

中国

实用新型

ZL201220618371.2

  ,张晋阳,张阿胜,刘敏胜.一种管式离心机微藻收集装置

 

有效

49

中国

实用新型

ZL201420548990.8

朱振旗,许  民,王  琳,罗少敬,陈  昱,韩春梅,陈传红.一种微藻培养装置

 

有效

50

中国

实用新型

ZL201420554450.0

朱振旗,王  琳,许  民,陈彦平,程小雪,张惠敏,冯  倩,李  青,崔春莉.一种自动化细胞培养装置

 

有效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排名

技术职务

工作单位

主要贡献

获奖情况

周志刚

1

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7件发明专利和2件实用新型专利的第一发明人;28篇学术论文或专著章节的通讯作者。

201011月,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壹等奖(排名14)。

吴洪

2

研究员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件发明专利和1件实用新型专利的第一发明人;3篇学术论文的通讯作者。

2013年获廊坊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3)。

张成武

3

教授

暨南大学

7件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52篇学术论文的通讯作者。

无。

朱振旗

4

教授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0件发明专利和2件实用新型专利的第一发明人。

2013年获廊坊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2);2013年获河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排名2)。

黄旭雄

5

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2件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12篇学术论文的通讯作者。

200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5);2015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6);2016年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6)。

刘敏胜

6

研究员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件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4篇学术论文的通讯作者。

2013年获廊坊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2013年获河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排名1)。

 

2. 项目名称:东太平洋公海茎柔鱼资源开发与推广

推荐单位(专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项目简介:

项目隶属海洋渔业和海洋科学技术领域。

针对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后备渔场不足以及公海渔业资源权益的争夺,项目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首次在国际上对东太平洋公海茎柔鱼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技术攻关,突破了高效捕捞、渔情预报等关键技术,系统掌握了东太平洋公海茎柔鱼渔业生物学、资源分布、中心渔场形成机制,自主研发了高效的钓捕技术和集鱼灯诱鱼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业务化运行的渔业环境与渔情预报信息服务系统,使茎柔鱼成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并成为在该海域捕捞年产量最高的远洋渔业国家,年最高产量超过30万吨,占我国远洋鱿钓总产量的40%,对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公海权益的维护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主要技术创新点:(1)基于系统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了茎柔鱼的渔业生物学特性。2001年开始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开展了东太平洋茎柔鱼资源调查,共9个航次、近千个站点、400余万平方公里,掌握了茎柔鱼的渔业生物学及生态环境;利用耳石、角质颚等硬组织微结构和微化学技术,揭示了其年龄、生长、繁殖、洄游、摄食等生活史过程;创建了多因子的种群划分体系,摸清了其群体空间分布特性及差异。(2)创新茎柔鱼渔业CPUE标准化和资源评估新方法,掌握了其资源补充量机制。应用空间自相关的广义线性模型对东太平洋茎柔鱼鱿钓渔业CPUE进行标准化,客观分析了其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空间自相关的聚集程度;首次诠释了东太平洋大洋性鱿鱼资源补充量的影响机制;利用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的空间状态剩余产量模型评估了茎柔鱼的资源量及其年间变化。(3)自主研制高精度近实时的茎柔鱼渔场预报与信息服务系统。应用渔业海洋学和栖息地等理论,首次建立了东太平洋公海茎柔鱼栖息地综合指数模型;自主开发了近实时海洋遥感环境自动下载系统,以及茎柔鱼渔业环境与渔情预报信息服务系统,并成功地应用于中心渔场预报。(4)自主研制高效节能的渔具渔法,有效降低脱钩率。应用鱼类行为学和光学等理论与方法,有效改进了钓捕鱿鱼的渔具渔法,提高了钓捕效率;掌握了渔场集鱼灯灯光衰减系数,模拟了集鱼灯在水中的光场分布;优化了鱿钓船集鱼灯配置;提出了鱿钓渔船合适的作业间距,以及不同时段的集鱼灯使用方法。

成果推广及应用:研究成果已在我国44家企业、268艘鱿钓船上得到应用,技术覆盖率达100%。据用户证明和相关统计,2002年以来累计捕捞茎柔鱼236万吨,累计直接和相关产值210多亿元;近三年捕捞茎柔鱼约83万吨,新增直接和相关产值73.5亿元,新增利润20.9多亿元,新增税收5.2多亿元。项目还带动国内鱿鱼加工业的发展,年加工产量超过20万吨;解决了6000多名渔民的就业问题。项目对维护我国在东太平洋公海的海洋权益、增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产权及专利: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13项;发表论文164篇,其中SCIEI 论文41篇;出版专著14本;提交国际履约报告12份,为政府部门及有关企业提交调查总报告4份、专题调查报告14份。培养博士生6人,硕士生22人。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主持单位,组织实施项目课题的研究、渔情预报业务化运行以及推广工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首次在国际上对东太平洋公海茎柔鱼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技术攻关,突破了高效捕捞、渔情预报等关键技术,系统掌握了东太平洋公海茎柔鱼渔业生物学、资源分布、中心渔场形成机制,自主研发了高效的钓捕技术和集鱼灯诱鱼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业务化运行的渔业环境与渔情预报信息服务系统。获国家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13项;发表论文164篇,其中SCIEI 41篇;出版专著14本;培养博士生6人,硕士生22人。

(2)浙江丰汇远洋渔业有限公司

项目参与单位,合作开展2009-2010年中东太平洋鱿鱼资源探捕等工作,协助制定探捕计划,负责调查船落实;落实2009年以来东太平洋茎柔鱼生产信息船,负责样本的采集以及资源环境监测工作;共同承担卫星遥感大洋渔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参与开发鱿鱼渔情预报服务系统,并进行推广应用;共同获省部级奖3项。

(3)舟山宁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

项目参与单位,合作开展2013-2014年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鱿鱼资源渔场探捕工作,协助制定探捕计划,负责调查船落实;落实2013年以来中东太平洋茎柔鱼样本的采集以及资源环境监测工作;提出大洋鱿鱼渔业生产对渔海况速报的需求,为中心渔场预报模型改进提供渔捞生产技术指导;协助开展项目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等。

 

推广应用情况:

2002年来,项目组对秘鲁、智利、哥斯达黎加和厄瓜多尔外海茎柔鱼进行9个航次的生产调查,总计近千个站点500多万平方公里,掌握了东太平洋茎柔鱼资源渔场分布规律,成功地实现了我国鱿钓船在东太平洋的规模化生产。研究成果已在我国7个省市、44家企业、268艘鱿钓船上得到应用,技术覆盖率达到100%。根据中国远洋渔业分会鱿钓工作组统计,2016年茎柔鱼产量达到20.11万吨,约占2016年我国远洋鱿钓总产量的63%以上、公海远洋渔业总产量的15%以上。2002年以来,累计捕捞茎柔鱼236万吨,累计直接和相关产值210多亿元;近三年累计捕捞茎柔鱼约83万吨,新增直接和相关产值近74.7亿元。项目还带动国内鱿鱼加工业的发展,年加工产量超过20多万吨,解决了6000多人的就业问题。项目对维护我国在东太平洋公海海洋权益、增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5年开始,课题组开始了东太平洋茎柔鱼渔情预报工作,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等方式向40余家企业发布渔情信息周报,2008年渔情预报转入业务化运行。至201612月,已经连续8年发布了642期渔情周报,编制12本东太平洋茎柔鱼渔场分布图。上述渔情预报工作为企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保障,并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与好评。此外,通过每年召开的"全国远洋鱿钓渔业生产总结大会",举办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全国所有鱿钓渔业企业分析当年度东太平洋茎柔鱼资源状况以及预报下一年度茎柔鱼资源发生量趋势,分析报告为企业生产与安排和行业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无。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一)授权实用新型

1.    王从军,陈新军,杨铭霞,等。解剖刀。外观设计。申请号:201230572383.1。专利号ZL 201230572383.1

2.    王从军,陈新军,等。一种鱼类解剖刀。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220364579.6。专利号 ZL201220364579.6

3.    余为,陈新军,易倩,李建华,郑晓春,王从军,杨铭霞,方舟。一种研磨装置。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220637097.3。专利号 ZL201220637097.3

4.    余为,陈新军等,用于测量鱼类缠卵腺尺度的电子游标卡尺。申请号:201220200394.1

5.    杨铭霞,陈新军,钱卫国等。语音录入装置(鱿鱼生物学实验用)。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 ZL201330006917.9

6.    杨铭霞,陈新军,王从军等。一种鱿鱼生物学实验语音录入系统。申请号:201220741134.5。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 ZL 201220741134.5

7.    王从军,陈新军,等。鱿鱼须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日期2014122日。专利号:ZL201320158984.7

8.    林东明,陈新军,方舟,陆化杰,刘必林。流水洗涤器。专利号ZL201320607231.X。授权日期201449日。专利号:ZL201320607231.X

9.    林东明,陈新军,方舟,陆化杰,刘必林。一种染色缸盖。专利号ZL201320603967.X。授权日期201449

10.  林东明,陈新军,方舟,陆化杰,刘必林。多级厚度定位切取刀器。专利号ZL201320613290.8。授权日期201449

11. 陈新军,杨铭霞,钱卫国,等。一种光照强度可调控LED水下集鱼灯。申请号:201220656646.1。专利号ZL201220656646.1。实用新型专利。

12.  陈新军,王伟杰,等。鱿鱼钓机的丝杠。201230622716.7

13.  钱卫国, 贺波, 王伟杰, 陈新军。鱿鱼钓机的机箱。公开号 CN302536320 S。公开日 2013814日。

14.  钱卫国, 黄洪亮, 王伟杰, 宋连伟, 陈新军。鱿鱼钓机。公开号 CN302484430 S。公开日 2013626日。

15.  钱卫国, 王伟杰, 黄洪亮, 陈新军, 孔祥洪。鱿鱼钓机的活铃。公开号 CN302484429 S。公开日 2013626日。

16.  陈新军, 王伟杰, 宋连伟, 钱卫国, 孔祥洪。鱿鱼钓机的丝杆。公开号 CN302431682 S。公开日 201358日。申请日期 20121212日。

17.  陈新军,王伟杰,钱卫国。声呐鱼群探测系统。201777日。 ZL 201621139988.0

(二)、授权发明专利

1.    刘必林,陈新军,方舟,李建华,胡贯宇. 一种利用角质颚鉴定头足类日龄的方法[P]. 上海:CN105738363A,2016-07-06.

2.    林东明,陈新军,方舟, 陆化杰, 刘必林。多级厚度定位切取刀器。申请号CN201310451036.7. 发文日期:2014.01.08

3.  李建华,刘必林,陈新军,方舟,张琨,陆化杰。一种头足类耳石切片的研磨及保存方法。申请(专利): CN201110030351.3,公布日: 2013.01.30

4.    陈新军,等。一种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补充量预测方法。申请号201210563456.X2015923

5.  贾涛,陈新军,晋伟红,李纲,殷远,王敏法,吕凯凯,邱海波,陈银涛,等。一种鱿钓钩。专利号: CN201010233544.4  申请日:2010.07.22 申请公布号: CN102334470A,申请公布日: 2012.02.01。授权日期:2013130日。

6.    贾涛,陈新军,晋伟红,李纲,吕凯凯,殷远,王敏法。伸缩式鱿钓钩设计方法,专利号ZL201010175177.7  申请时间20100921。授权日期2014430日。

7.    陈新军,李建华,钱卫国,钱雪龙。一种组合式LED水上集鱼灯。专利号:ZL201210342653.9.申请时间2012914日。授权日期201449日。

10.  陈新军等。一种光照强度可调控LED 水下集鱼灯的应用方法。授权日期2014910日。专利号:ZL201210510161.6

(三)、授权软件著作权

1.    东南太平洋秘鲁茎柔鱼渔场信息速报服务系统。登记号:2010SR016221

2.    海洋环境数据下载软件v1.0 登记号:2011SR003427

3.    海洋渔业GIS系统 2011110  2011SR048443

4.    基于神经网络的渔情预报系统V1.0. 201161日著作权登记号: 2012SR004244

5.    海面高度遥感图片自动下载及数据提取软件V1.0(著作权登记号: 2012SR003921

6.    海洋与渔业信息系统V1.0 (著作权登记号: 2009SR043709)

7.    水温图系统V1.0,登记号2012SR076934

8.    远洋渔情预报软件V1.02013SR162872

9.    东南太平洋秘鲁茎柔鱼渔情预报及渔捞日志应用系统,2014SR038452

10.  移动式电子海图系统1.02014820日完成。2015SR052250.

11.  移动版海洋渔况软件V1.0.2014127日完成。2015SR237355

12.  海洋渔业电子海图系统,2016912日,2017SR091895

13. 剩余产量渔业资源评估模型软件V1.0,登记号:2013SR002572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排名

职称

工作单位

完成单位

创造性贡献

获奖情况

陈新军

1

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总体设计,组织实施。具体负责东太平洋公海茎柔鱼资源开发,实施方案制定,调查总报告的撰写。组织团队对茎柔鱼的生物学、资源渔场、钓捕技术等进行较为系统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开辟了2个新的后备渔场。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进行推广应用。

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海洋局科技创新一等奖

刘必林

2

研究员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组织实施资源调查与探捕、渔场开发以及渔业基础生物与生态学等研究,占工作量的70%。对第一创新成果作出突出贡献。

201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钱卫国

3

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主要参加人员之一。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负责集鱼灯灯光配置和钓捕技术研究,开展金属卤化物集鱼灯等的国产化试验和推广应用;开展集鱼灯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及光诱鱿钓船作业间距的研究,进行生态高效捕捞技术的试验。

200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1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云凯

4

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渔业基础生物与生态学等研究。对第一创新成果作出突出贡献,主要集中在应用元素及生物特殊化合物进行茎柔鱼摄食生态学研究。

 

汪金涛

5

讲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研究掌握了鱼类栖息地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海洋环境因子的茎柔鱼资源评估模型,占工作量的40%

201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纲

6

副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主要参加人之一,负责鱿鱼资源与渔场的海上探捕与调查,进行渔业基础生物、资源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占工作量的40%。对第一和第二创新成果作出重要贡献。

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冯永玖

7

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负责研究茎柔鱼空间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空间分布的尺度关系和尺度效应等科学问题,占工作量的50%。对第二创新成果作出突出贡献。

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李建华

8

工程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负责组织实施渔业基础生物与生态学等研究,成果作出较大贡献。

2014年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6年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胡贯宇

9

博士生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负责渔业基础生物与生态学等研究,对第一创新成果作出贡献。

 

余为

10

讲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主要参与人之一,负责组织渔业资源与渔场,栖息地评价以及气候变化与资源变动关联等研究,占工作量的50%。对第三创新成果作出突出贡献。

 

贡艺

11

师资博士后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负责渔业资源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研究,占工作量的30%。对第一创新成果贡献较高。

 

方舟

12

讲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负责组织实施资源调查与探捕、渔场开发以及渔业基础生物等研究,占工作量的50%。对第一创新成果作出突出贡献。

 

许骆良

13

博士生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项目参与人之一。主要对于第二项创新点有贡献。

 

余谦超

14

工程师

舟山宁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

舟山宁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

项目完成人之一。负责中东太平洋赤道外海茎柔鱼资源探捕前期的考察、调研,实操船舶的总体协调、调度,实操相关数据的汇报整理。

 

朱义锋

15

高级工程师

浙江丰汇远洋渔业有限公司

浙江丰汇远洋渔业有限公司

协助项目组组织智利外海茎柔鱼探捕工作,协调落实20062008年期间探捕调查船,以及各项海上探捕试验。协助项目成果的转化,以及商业性捕捞开展。

2010年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