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2/18 浏览次数:10
学校科技处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23年度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年度管理报告报送工作的通知》精神,经王有基教授、于溪教授填写的《2023年度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年度管理报告》,由学校职能部门共同检查审核,认为项目负责人的评估报告及情况报告和提供的相关数据材料填写属实(包括项目负责人及研究团队基本情况、研究工作实际进展情况、经费执行情况),形成评估意见如下:
1. 项目负责人及研究团队基本情况:
申请人姓名 | 王有基 | 性别 | 男 | 国家及 地区 | 中国上海 | |||||||
最高学位 | 博士 | 所学专业 | 海洋生物 学 | 研究专长 | 水产养殖 与环境 | |||||||
职称 | 教授 | 职务 | 无 | 部门 | 水产与生 命学院 | |||||||
博士后单位 | Alfred Wegener | 证件类别及 |
身份证:370602198106304631 | |||||||||
Institute, Helmholtz | 证件号 | |||||||||||
Centre for Polar and | (身份证、护 | |||||||||||
Marine Research | 照号、通行证 | |||||||||||
(AWI), 德国 | 号码等) | |||||||||||
办公电话 | 61900405 | 家庭电话 | - | 手机 | 15692160866 | |||||||
电子信箱 |
youjiwang2@gmail.com; yj_wang@shou.edu.cn |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现工作单位 | 现专业技术职务 | 任务分工 | |||||||
项目高级研究人员 | 黄伟 | 男 | 1981.8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研究员 | 项目指导 | ||||||
李柏林 | 男 | 1970.5 | 上海海洋大学 | 教授 | 水产品安全评价研究 | |||||||
李云凯 | 男 | 1981.11 | 上海海洋大学 | 教授 | 微塑料在食物链中的迁移 | |||||||
胡梦红 | 女 | 1982.5 | 上海海洋大学 | 讲师 | 环境中微塑料的分离鉴定 | |||||||
项目参与 人员 | 谢庆超 | 男 | 1986.9 | 上海海洋大学 | 工程师 | 生物体微塑料的分离鉴定 | ||||||
土志涵 | 男 | 1994.4 | 上海海洋大学 | 博士后 | 水产品营养品质检测 | |||||||
叶圣杰 | 男 | 1992.7 | 上海海洋大学 | 博士研 究生 | 水产品微塑料分析 | |||||||
尚跃勇 | 女 | 1992.6 | 上海海洋大学 | 博士研 究生 | 水产品微塑料分析 | |||||||
王诗秀 | 女 | 1995.4 | 上海海洋大学 | 博士研 究生 | 水产品的采购与解剖 | |||||||
徐然 | 男 | 1999.1 | 上海海洋大学 | 硕士研 究生 | 水体样品前处理 | |||||||
李力昂 | 男 | 1998.6 | 上海海洋大学 | 硕士研 究生 |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 |||||||
陈翔 | 男 | 1997.11 | 上海海洋大学 | 硕士研 究生 |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
申请人姓名 | 于溪 | 性别 | 女 | 国家及地区 | 中国 | ||||||
最高学位 |
博士 |
所学专业 | 微生物学 | 研究专长 | 海洋微生物 天然产物生 物活性药物 | ||||||
职称 | 研究员 | 职务 | 无 | 部门 | 海洋科学学 院 | ||||||
博士后单位 |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 证件类别及证件号 (身份证、护照号、通行证号码等) |
身份证6130225198810045520 | ||||||||
办公电话 |
| 家庭电话 |
| 手机 | 15332036650 | ||||||
电子信箱 |
|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现工作单位 | 现专业技术职务 | 任务分工 | ||||||
项目高级研究人员 | 方家松 | 男 | 1961.8 | 上海海洋大学 | 教授 | 项目指导、适应机制 | |||||
曹军伟 | 男 | 1986.3 | 上海海洋大学 | 助理研 究员 | 菌株基因改造 | ||||||
刘如龙 | 男 | 1982.3 | 上海海洋大学 | 副研究 员 | 真菌遗传方法 | ||||||
王丽 | 女 | 1983.1 | 上海海洋大学 | 讲师 | 基因差异分析 | ||||||
项目参与 人员 | 王佳华 | 男 | 1985.5 | 上海海洋大学 | 博士后 | 生物信息学 | |||||
胡光照 | 男 | 1994.2 | 上海海洋大学 | 博士研 究生 | 天然产物活性筛选 | ||||||
李咏琪 | 女 | 1995.12 | 上海海洋大学 | 博士研 究生 | 分子生物学操作 | ||||||
彭青卿 | 女 | 1995.4 | 上海海洋大学 | 博士研 究生 | 菌株活性筛选 | ||||||
邓鲁丹 | 女 | 1998.7 | 上海海洋大学 | 硕士研 究生 | 天然产物分析 | ||||||
肖雨 | 女 | 1998.6 | 上海海洋大学 | 硕士研 究生 | 菌株基因改造 | ||||||
张昌浩 | 男 | 1998.9 | 上海海洋大学 | 硕士研 究生 | 活性药物活化 | ||||||
钟憨胜 | 男 | 1998.1 | 上海海洋大学 | 硕士研 究生 | 活性药物活化 |
2. 项目负责人及研究团队的工作投入:项目负责人和研究团队年度投入项目的研究时间安排合理,研究团队分工明确,能满足项目工作开展的需要;
序号 | 立项年度 | 科研创新计划 项目名称 | 项目研究计划年度进展情况 |
项目1 | 2023 | 东海区域微纳米塑料染特征及其在养殖水产品中的迁移和毒性机制(2023ZKZD52) | 本项目在2023年进展顺利: 1.考核指标完成情况:针对本项目,2023年圆满完成项目考核指标。其中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三篇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mpact Factor: 13.6),中文核心期刊《生态毒理学报》1篇和《海洋环境科学》1篇。 2.研究进展情况:研究按照计划有序开展,本年度围绕项目中“微纳米塑料在养殖水产品的吸收和传递过程及作为其他污染物载体的生物毒性效应”展开。当前未遇明显困难。 3.科研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本团队成员尚跃勇博士后先后入选2023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批特别资助(站前);2023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2023年度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团队成员潘依婷、高逸鸣、史建航、魏帅帅获得2023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4.基于微纳米塑料相关研究基础获得上海市2023年度外国专家项目两项,邀请康涅狄格大学Sandra E. Shumway和日内瓦大学Liu Wei来访交流;获得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年开放课题基金;获批中德联合培养创新型研究生项目,将于2024-2025年期间派遣团队成员赴德国交流学习。 5.无其他情况。 发表论文清单: 1. Huang, M.L., Yuanxiong Ma, Y.X., , Qian L., Sokolova, I.M., Zhang, C.Q., Waiho K., Fang., J.K.H., Ma, X.W., Wang, Y.J.,* Hu, M.H. (2024) Combined effects of norfloxacin and 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 on the oxidative stress and gut health of the juvenile horseshoe crab Tachypleus tridentatu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33801(IF=13.631),中科院工程技术1区, Top. 2. Wang, S.X., Ma, Y.C., Khan, F.U., Dupont, S., Huang, W., Tu, Z.H., Shang, Y.Y., Wang, Y.J.*, Hu, M.H. (2023) Size-dependent effects of plastic particles on antioxidant and immune responses of the thick-shelled mussel Mytilus coruscu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914, 169961. (IF=9.768) ,中科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1区, Top. 3. Wang, S.X. , Ma, L.K., Chen, L.M., Sokolova, I.M., Huang, W., Li, D.J., Hu, M.H., Khan, F.U., Shang, Y.Y., Wang, Y.J.* (2023)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phenanthrene and micro-/nanoplastics mixtures on the cellular stress responses of the thick-shell mussel Mytilus corusc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341, 122999. (IF=8.894),中科院环境科学2区, Top. 4. Ma, Y.C., Gao, Y.M., Xu, R., Li, D.J., Waiho, K., Wang, Y.J.*, Hu, M.H. (2023) Combined toxic effects of nanoplastics and norfloxacin on antioxidant and immune genes in mussels.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06277. (IF=3.330),中科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区. 5. Gao, Y.M., Huang, W., Jiang, N.J., Fang, J.K.H., Hu, M.H., Shang, Y.Y., Wang, Y.J.* (2023) Combined effects of microfibers an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on the immune function of hemocytes in the mussel Mytilus coruscus.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06214. (IF=3.330) ,中科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区. 6. Yang, Q.K., Ma, L.K., Qiu, K.C., Feng, Z.H., Wang, Y.J.*, Zhong, Z., Cheng, F.P., Zhai, T.Q., Zeng, J.N., Huang, W. (2023) Characteriz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microplastics in laver from the Yueqing Bay.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06258. (IF=3.330),中科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区. 7. Yang, Q.K., Wang, Y.J.*, Ma, L.K., Chen, S.Y., Zeng, J.N., Dong, H., Yang, H.L., Bai, H., Liu, R.J., Huang, W. (2023)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Xiangshan Bay of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asonal variatio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73, 162350. (5-Yr IF=9.768) ,中科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1区, Top. 8. Wang, Y.J., Zhong, Z., Chen, X., Sokolova, I., Ma, L.K., Yang, Q.K., Qiu, K.C., Khan, F.U., Tu, Z.H., Guo, B.Y., Huang, W.* (2024) Microplastic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Yueqing Bay affected by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61, 132603. (IF=13.631) ,中科院工程技术1区,Top. 9. Pan, Y.T., Qian, J., Ma, X.W., Huang, W., Fang, J.K.H., Arif, I., Wang, Y.J., Shang, Y.Y. , Hu, M.H. * (2023) Response of moulting genes and gut microbiome to nano-plastics and copper in juvenile horseshoe crab Tachypleus tridentatus.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06128. (IF=3.330),中科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区. 10. Xua, H.T., Li, L.A., Wang, Y.J.*, Qiu, K.C., Chen, S.Y., Zeng, J.N., Liu, R.J., Yang, Q.K., Huang, W.(2023) Differential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marine and freshwater microalgae to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48, 130814. (IF=13.631) ,中科院工程技术1区, Top. 11. 钟圳, 陈肇文, 王有基,* , 黄伟, 微纳米塑料和有机磷阻燃剂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报, DOI: 10.7524/AJE.1673-5897.20220816002. 12. 夏斌, 王莹, 李恒翔, 黄伟, 冯志华, 杜蕴超, 李力昂, 王菊英, 张凯, 徐向荣, 王有基. 海洋纳塑料的环境行为与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海洋环境科学. DOI: 10.12111/j.mes.2024-x-0011.
|
项目2 | 2023 | 深渊来源真菌基因资源及活性产物的研究 | 1.预期成果与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该项目聚焦极端环境下的特殊生物资源,解析压力变化对次级代谢的调控机理。创新性发现了极端高压下特殊的代谢产物产生,对真菌活性产物的解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开发利用深渊生物基因资源与产物资源奠定基础。对照项目任务书,本项目2023年度相关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均已完成。 2.研究过程是否按计划有序开展,是否遇到困难及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研究过程中均按照计划有序开展,完成深渊真菌菌株的分离筛选工作,确定菌株的最适合生长条件和生长规律,构建深渊真菌菌株库及生长表型信息库,开展深渊真菌的耐受高静水压力机制研究以及活性产物研究。由于课题前期的理论准备工作充足、申请人具有相关的工作基础和研究能力,团队强大的人才队伍提供有力支撑,实验室具有先进的工作条件,研究过程中并未遇到困难和风险。 3.科研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 本项目组人员主要由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深渊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渊中心)学术带头人组成,包括教授1人,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及实验人员多人,结构合理,团队合作能力强。另外项目培养研究生4名在读,1名博士生在读。研究内容均与本项目直接、密切相关。 4.在本项目的研究基础上争取到其他项目及资源的情况; 暂无。 5.其他情况。 无。 |
3. 研究工作实际进展情况:项目均较好地完成了每年度既定的考核指标;
序号 | 立项年度 | 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名称 | 项目列出代表性成果 (每个项目不超过2项成果) |
项目1 | 2023 | 东海区域微纳米塑料染特征及其在养殖水产品中的迁移和毒性机制 | 夏斌, 王莹, 李恒翔, 黄伟, 冯志华, 杜蕴超, 李力昂, 王菊英, 张凯, 徐向荣, 王有基. 海洋纳塑料的环境行为与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海洋环境科学. DOI: 10.12111/j.mes.2024-x-0011. 围绕本项目展开的研究发表于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讨论了微纳米塑料的生物富集和生理效应问题,在微纳米塑料的载体功能和生物毒性上展开了深入的探究,揭示了微纳米塑料在环境中的复杂“身份”,发表于《海洋环境科学》的文章综述了海洋纳塑料的检测分析方法,概述了纳塑料的海洋环境行为,分析了纳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制,并展望了海洋纳塑料环境效应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科学评估海洋纳塑料的生态风险,有效应对海洋纳塑料污染提供重要参考。 Wang, Y.J., Zhong, Z., Chen, X., Sokolova, I., Ma, L.K., Yang, Q.K., Qiu, K.C., Khan, F.U., Tu, Z.H., Guo, B.Y., Huang, W.* (2024) Microplastic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Yueqing Bay affected by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61, 132603. (IF=13.631) ,中科院工程技术1区,Top. 团队就东海海域微塑料污染及风险、养殖水产品中微塑料(MPs)的富集和人类健康风险展开了调查和研究,基于本项目,研究了在东海乐清湾微塑料的丰度、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研究发现MPs主要来源于湾区高强度的海洋养殖和航运活动,以及沿岸的工业和人类活动。生态风险评估显示,乐清湾的MPs污染风险普遍较低至中等,水样中MPs聚合物的生态风险指数(H)和潜在生态危害(RI)较高。这些数据强调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MPs污染的贡献的必要性,对水产品安全、食品健康安全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推动了人类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并为进一步微塑料污染控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信息。 |
项目2 | 2023年度 | 深渊来源真菌基因资源及活性产物的研究 | 本项目从马里亚纳海沟的沉积物样品中成功分离出29株深海真菌,其中青霉属和曲霉属的数量最多;初步构建深渊微生物天然产物分析平台。筛选1个生物合成途径受压力影响最大的菌株作为目标菌株,获得了活性天然产物,预测了高静水压力环境中的真菌具有产生新型天然产物资源的药用潜力。已发表标注本项目资助的国际SCI期刊论文2篇。具体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如下: 1)建立了“高压-基因-产物”模型,以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为模式真菌,首次在分子层面揭示了深海真菌代谢途径与高压环境的适应关系,证实了马里亚纳海沟极端环境下高静水压力能够影响深渊真菌生命过程和代谢能力。通过全局转录组分析揭示了深渊丝状真菌耐压新机制,在分子层面揭示了深海真菌代谢途径与高压环境的适应关系,初步认知深渊真菌高压环境适应机制。为极端环境下生命过程与演化理论研究奠定基础。(mSystems, 2023, e0108523) 2)优化完善深渊活性天然产物筛选新技术,通过高压培养与表观遗传修饰的方法提高深渊天然产物多样性,提高了从深海微生物中发现新天然产物的潜力。为我国深渊微生物资源勘探利用研究奠定基础;丰富了我们对深海微生物多样性和次级代谢潜力的了解。对海洋微生物资源的认识和开发潜在的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能够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推动海洋科技的创新和助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Marine Drugs, 2023, 21, 585)
|
4. 经费执行情况:《东海区域微纳米塑料染特征及其在养殖水产品中的迁移和毒性机制》(项目编号:2023ZKZD52)项目经费执行率为99.83%;《深渊来源真菌基因资源及活性产物的研究》(项目编号:2023ZKZD53)项目经费执行率为99.69%;
序号 | 立项年度 | 科研创新计划 项目名称 | 市教委2023年 拨付金额 | 2023年实际执行金额(截至2023年底) | 2023年经费 执行率 |
项目1 | 2023 | 东海区域微纳米塑料染特征及其在养殖水产品中的迁移和毒性机制 | 60万 | 59.8967 | 99.83% |
项目2 | 2023 | 深渊来源真菌基因资源及活性产物的研究 | 60万 | 59.8120 | 99.69% |
5. 项目提前终止和撤销情况:均未发现提前终止或撤销的情况。
以上情况公示时间为2024年2月18日—2024年2月22日。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可在公示期间向科技处反映。联系人:叶圣杰,联系电话:61900066;电子信箱:sjye@shou.edu.cn,办公地址:行政办公楼633室。
科学技术处
2024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