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海大首页

2024年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年度进展公示

发布于:2025/02/21 浏览次数:10

2024年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年度进展公示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24年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年度管理报告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2024年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年度进展情况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2025221~225

公示期如有异议,请向科技处以书面形式实名反馈。

联系人:龚彩霞,cxgong@shou.edu.cn,61900062



1.项目年度进展及团队建设情况

序号

立项年度

科研创新计划

项目名称

项目研究计划年度进展情况

项目1

2023

深渊来源真菌基因资源及活性产物研究

 

1.预期成果与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该项目聚焦极端环境下的特殊生物资源,1)基于全基因组、转录组和生理生化分析解析了深渊来源淡紫拟青霉FDZ8Y1的代谢潜力和高静水压力适应机制。2)揭示了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 XY62具有最佳的抑菌能力和多种环境适应策略。3)扩充了深渊放线菌活性天然产物储备,提高了深渊天然产物多样性。对照项目任务书,本项目2024年度相关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均已完成。

2.研究过程是否按计划有序开展,是否遇到困难及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研究过程中均按照计划有序开展,1)完成真菌菌株的天然产物提取工作;2)完成活性物质的初步检测;3)完成活性物质的分离筛选工作;

4)完成活性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工作; 5)深入分析菌株基础信息和已有的活性筛选工作数据,筛选目的菌株。由于课题前期的理论准备工作充足、申请人具有相关的工作基础和研究能力,团队强大的人才队伍提供有力支撑,实验室具有先进的工作条件,研究过程中并未遇到困难和风险。

3.科研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

本项目负责人于溪研究员,项目组人员主要由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深渊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渊中心)学术带头人组成,包括方家松教授,刘如龙,曹军伟,王丽,结构合理,团队合作能力强。另外项目培养研究生6名在读,2名博士生在读。研究内容均与本项目直接、密切相关。

4.在本项目的研究基础上争取到其他项目及资源的情况;

在本项目的研究基础上,获批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HOG途径介导的深渊真菌代谢调控通路与高压环境适应机制研究,48万元,2025-01 2028-12)。

并且依托相关研究基础,辅助团队获批联合国海洋十年DOME大科学计划,助力深海全球微生物组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推动海洋学科深海微生物资源研究领域的进展。

5.其他情况。

无。

项目2

2023

东海区域微纳米塑料染特征及其在养殖水产品中的迁移和毒性机制

本项目在2024年进展顺利:

1.考核指标完成情况:针对本项目,2024年圆满完成项目考核指标。其中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一篇发表于环境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Impact Factor: 10.8),四篇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mpact Factor: 12.2)

2.研究进展情况:研究按照计划有序开展,本年度围绕项目中“微纳米塑料在食物链中的吸收转运及生物富集的动态规律研究”展开。当前未遇明显困难。

3.科研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项目负责人为王有基教授,团队成员尚跃勇入选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纳米二氧化钛与卡马西平对厚壳贻贝的生态毒理效应一基于免疫-神经-微生物轴的研究(32403051)2025-01/2027-12,担任Water Emerging   Contaminants & Nanoplastics青年编委;团队成员高逸鸣、钟圳、魏帅帅被评为2024届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团队成员孙炳艳、王诗秀依托中德联合培养创新型研究生项目,赴德联培学习。

4.基于微纳米塑料相关研究基础,获得(1)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专项,“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应急技术构建及应用”项目,课题3“重大水产品新污染物风险应急技术构建”,任务2:水产品新污染物风险溯源及风险形成过程研究;(3)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4)上海市科技委员会“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交流项目。

5.无其他情况

发表论文清单:

1.  Wang, B.L. #,   Qiao, D. #, Wen, B., Li, L.A., Hu, M.H., Huang, W. *, Wang, Y.J. * (2024)   Tire microplastic particles and warming inhibit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toxic microalga Alexandrium pacificum.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80, 136087 ( IF= 12.2) 中科院工程技术1, Top

2.  Li, L. #,   Huang, W. #, Qiao, D., Zhong, Z., Shang, Y.Y., Khan, F.U., Wei, S.S., Wang,   Y.J. * (2024) Marine Heatwaves Exacerbate the Toxic Effects of Tire Particle   Leachate on Microalga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IF= 10.8) 中科院环境科学1, Top

3.  Chen, L.M. #,   Tu, Z.H. #, Zhong, Z., Wei, S.S., Hu, M.H., Wang, Y.J. * (2024)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olyvinyl chloride microplastics and kaolin particles on gut   immunity of mussels at 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84, 136711.8. ( IF= 12.2) 中科院工程技术1, Top

4.  Yang, P.W. #,   Shang, Y.Y. #, Qu, B., Zhang, J.P., Faisal Khalil, M., Hu, M.H., Wang, Y.J. *   (2024) Effects of functionalized nanoplastics on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mussel Mytilus coruscu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11, 117437. ( IF= 5.3) 中科院环境科学与生态3

5.  Ma, Y.C. #,   Gao, Y.M. #, Xu, R., Li, D.J., Waiho, K., Wang, Y.J. *, Hu, M.H. * (2024)   Combined toxic effects of nanoplastics and norfloxacin on antioxidant and   immune genes in mussels.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06277. ( IF= 3.330) 中科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

6.  Xu, Z.X.,   Huang, L.H., Xu, P., Lim, L., Cheong, K.L. *, Wang, Y.J. *, Tan, K*. (2024)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commercially important edible marine bivalv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ood Chemistry-X, 23, 101647. ( IF= 6.5) 中科院农林科学1

7.  Jiang, N.J. #,   Chang, X.Q. #, Huang, W., Khan, F.U., Fang, J.K.H., Hu, M.H., Xu, E.G., Wang,   Y.J. * (2024)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mussel to rayon microfibers and PCB's   exposure: Overlooked semi-synthetic micropolluta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70, 134107 ( IF= 12.2) 中科院工程技术1, Top

8.  Jin, X.E. #,   Fang, Y.Y. #, Li, L.N., Hu, M.H., Fang, J.K.H., Khan, F.U., Huang, W. *,   Wang, Y.J. * (2024)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the microalga Isochrysis   galbana exposed to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 106645 (IF= 3) 中科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

9.  Pan, Y.T.,   Zhao, W.X., Fang, J.K.H., Shi, J.H., Aboraya, M.H., Li, D.J., Hu, M.H. *,   Wang, Y.J. * (2024) Polyamide microplastics can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pathogenic bacterium on the health of marine mussel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79, 135646 ( IF= 12.2) 中科院工程技术1, Top

10.Zhong, Z. #,   Huang, W. #, Yin, Y.W., Wang, S.X., Chen, L.M., Chen, Z.W., Wang, J.C., Li,   L., Khalid, M., Hu, M.H., Wang, Y.J. * (2024) Tris(1-chloro-2-propyl)   phosphate enhance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biodegradable polylactic acid   microplastics on the mussel Mytilus corusc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359,   124741. ( IF= 7.6) 中科院环境科学2, Top

 


2.项目年度代表性成果情况

序号

立项年度

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名称

项目列出代表性成果

(每个项目不超过2项成果)

项目1

2023

深渊来源真菌基因资源及活性产物研究

 

 

本项目从马里亚纳海沟的沉积物样品和钩虾样品中成功分离出多株深渊微生物,以一株深渊杀线虫真菌作为目标菌株,发现了真菌在深渊环境中重要的生态功能,确定了高静水压力在发现新型生物活性化合物方面的潜力。基于已构建的深渊微生物天然产物分析平台,获得了活性天然产物,预测了深渊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产生新型天然产物资源的药用潜力。已发表标注本项目资助的国际SCI期刊论文2篇。具体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如下:

1)以淡紫拟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为模式真菌,首次确定了深渊真菌的杀线虫能力,在分子层面揭示了深海真菌生态功能和代谢潜力,突出了深渊真菌对维持深海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动态转录组分析揭示了深渊丝状真菌的耐压机制,在分子层面揭示了深渊真菌代谢途径与高压环境的适应关系,证实了马里亚纳海沟极端环境下高静水压力能够影响深渊真菌生命过程和代谢能力,为深渊真菌的环境适应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极端环境下生命过程与演化理论研究奠定基础。(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24, 15: 1474180

2)优化深渊微生物资源筛选新方法,创新性地将测序技术与培养依赖性方法相结合,分析了马里亚纳海沟片足类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结构,为未来极端微生物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以其中一株益生菌为代表菌株,结合分离的活性产物阐述肠道益生菌的益生潜力。通过基因组分析揭示了其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策略,为深渊微生物生态功能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我国深渊微生物资源勘探利用研究奠定基础;丰富了我们对深海微生物多样性和次级代谢潜力的了解。对海洋微生物资源的认识和开发潜在的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能够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推动海洋科技的创新和助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Microbiology Spectrum, 2025, 13(1): e0072324

项目2

2023

东海区域微纳米塑料污染特征及其在养殖水产品中的迁移和毒性机制

Jiang, N.J. #,   Chang, X.Q. #, Huang, W., Khan, F.U., Fang, J.K.H., Hu, M.H., Xu, E.G., Wang,   Y.J. * (2024)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mussel to rayon microfibers and PCB's   exposure: Overlooked semi-synthetic micropolluta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70, 134107 ( IF= 12.2) 中科院工程技术1, Top

团队就近海海域最常见的人造丝纤维类型对贻贝的生理影响展开调查,讨论了人造丝微纤维与多氯联苯对厚壳贻贝生态毒理效应,发现环境相关浓度下的人造丝微纤维可加剧多氯联苯对贻贝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不可逆影响。同时证实人造丝微纤维和PCBs对贻贝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该成果被生态环境科学公众号做了报道推介

Li, L. #,   Huang, W. #, Qiao, D., Zhong, Z., Shang, Y.Y., Khan, F.U., Wei, S.S., Wang,   Y.J. * (2024) Marine Heatwaves Exacerbate the Toxic Effects of Tire Particle   Leachate on Microalga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IF= 10.8) 中科院环境科学1, Top.

团队就微塑料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的吸附功能,以及海洋热浪的复合胁迫,评估了热浪条件下,轮胎微颗粒释放的添加剂对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微藻的影响。研究发现轮胎浸出液可以被微藻吸收,并且激活微藻的抗氧化系统,损害微藻的光合作用和糖酵解。海洋热浪和轮胎颗粒浸出液的结合显示出显著的叠加效应,对微藻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取决于轮胎浸出液的浓度。在热浪条件下,微藻的生理和营养代谢在环境相关浓度的轮胎浸出液下得到促进,但在高浓度的轮胎浸出液下受到抑制。阐明了微塑料作为海洋污染物载体可能造成的生态效应。该成果被环境人Environmentor官方公众号特邀报道新污染物筛查与评估水与土壤也对本研究做了报道。

 


3.项目年度经费执行情况(单位:万元)

序号

立项年度

科研创新计划

项目名称

市教委2024

拨付金额

2024年实际执行金额(截至2024年底)

2024年经费

执行率

项目1

2023

深渊来源真菌基因资源及活性产物研究

60

38.81

64.68%

项目2

2023

东海区域微纳米塑料污染特征及其在养殖水产品中的迁移和毒性机制

60

54.4

91%

 

4.项目其他情况

是否有项目申请

提前终止或者撤项

(若无,则无需填写)

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